![]() ![]() |
“猪周期”来袭:“卖了亏钱,不卖更亏” |
作者: 文章来源:经济参考报 点击数 0 更新时间:2018/5/16 15:10:34 文章录入:admin |
|
农业农村部5月3日信息显示,猪肉行情持续下跌,活猪均价同比下降超30%。
专家预测,猪肉市场低迷行情近期改观可能性不大,将持续到8月前后,一方面,市场调整行业洗牌是必经阶段,不必太过惊慌,另一方面,要在猪肉低谷期严防疫病暴发,发生衍生性影响。
“猪坚强”跌落谷底
养殖户赔钱出售
国家农业农村部信息显示,全国500个农村集贸市场仔猪平均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下跌39.9%。河南省畜牧局检测数据显示,今年2月以来,河南省猪肉价格持续下跌。从1月份的14.99元/公斤,下跌至4月25日的9.81元/公斤,创下了2010年5月份以来近八年的新低。
“去年年中,猪价就有下跌迹象,持续了两年多的‘猪坚强’现在算是趴在地上了。”养猪22年的吉林省梨树县养猪大户王亚芹说,“现在已经是2014年5月以来的最低点了,价格谷底还得徘徊一段时间。”
“干豆腐还每斤5元呢,比肉都贵。”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养猪大户吴昊的猪舍里有200头生猪面临出栏,“现在生猪价格每斤四块六七,每头至少要赔300多元”。吴昊的存栏规模约为500头,今年2月已经卖掉了300头,“当时生猪每斤5.4元,一头赔了100元”。
“卖了亏钱,不卖更亏。”郑州市养猪大户刘铁山说,现在猪价一斤只有4块多,卖一头猪至少要赔200块钱,赔钱也要卖,因为留着成本也高,越养越赔钱。生猪市场一直波动较大,就是没想到今年降价这么厉害。
“猪周期”波动大
多因素叠加加速下跌
“一年涨、一年跌、一年平”,记者了解到,我国生猪行业多年来呈现周期性波动,社会称之为“猪周期”,而波动周期为三年左右。近年来,“猪周期”的上涨或下跌、价格高位或低谷的持续周期变长,波动规律越发难以捉摸。
记者发现,由于“猪周期”出现时间变长、波动较大等新趋势,中小规模的养猪户心态出现明显分化:一部分养猪户在几轮波动中被“洗牌”退出,不少地区100头以下的养猪户消失;中等规模大户一部分正在“抄底”;另一部分“清盘”观望。
专家分析,本轮猪价持续走弱,主因是生猪市场产能持续加大,但实际销量减少,春节后消费转淡和生猪产能过剩、养殖户恐慌性出栏等因素叠加,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。
消费需求疲软也是下跌因素之一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,日常饮食更加注重膳食均衡,猪肉的需求量被水产、禽蛋、蔬菜瓜果代替而削减,猪肉需求逐渐进入节后阶段性疲软期。
猪价低迷加速行业洗牌
规模化仍是发展方向
专家预判,目前生猪市场总体仍供大于求,猪价下行至低点,价格低迷现象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,在供给没有大幅波动的背景下,猪价将维持窄幅震荡波动。
安徽农业大学教授、安徽省现代生猪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殷宗俊建议,对于养殖从业者来说,在享受价格波峰盈利的同时要接受波谷的存在,减少存栏量,把性能低下的母猪尽快淘汰,压缩存栏量,主动调整优化结构。
一些业内人士表示,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由小规模养殖向规模化养殖的过渡期,建议未来种养业需在规模化进程、种养结合、建设大数据体系等方面实现高质量发展,保持供需有序调整,避免价格大起大落。
此外,可通过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,健全大数据等信息服务体系建设,完善符合国情农情的监测预警体系,加强事前主动服务。吉林省农产品价格专家梁琦表示,该省小规模养殖占比在60%左右,盲目跟风现象普遍存在,应加强信息服务,破解大市场与小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,防止“猪贱伤农”。(完整标题为中国种猪交流网所加) |